重庆武隆赵家乡,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场变革正在这里发生。2014年至今,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青年学子们,在旅游管理系张仁军老师、惠红老师指导下,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乡村振兴赵家乡工作站,立足当地自然人文特征,协助乡村旅游建设,一届一届接续奋斗,为赵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践行着“新青年在基层”的使命与担当。
提“颜值”,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花不能吃、不能卖,还占门面,种上它干啥?”赵家乡的村民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管理学院的“乡村规划师”们为帮助村民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带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引导村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自主营造”理念,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编制“花园小镇”规划设计图,形象生动展示了“自主营造”的效果。此外,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师生深度参与村民美化家园的过程,通过与农户结对帮扶,协助村民们一起把野山花种在塑料空瓶、旧水桶、轮胎、废鞋子等别具一格的花盆里,带领他们自发种花、墙体美化等,打造美好家园。
“花园小镇”设计图
如今,赵家乡“花园小镇”建造成功,经过农户巧手改造的特色花盆里不仅有月季、夜来香、兰花、杜鹃等常见花,还有一些类似猫眼睛、夏枯草等野山花,更有大蒜、小葱、黄瓜等蔬菜,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引得游客争相拍照。村民们纷纷说道:没想到种花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呢!村民在“花园小镇”生活幸福感大大提高,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宜居家园的营造和建设中。
“花园小镇”改造成果
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在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师生帮助下,村民积极打造新型民宿、特色农家乐,建立自然教育露营基地……赵家乡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农家乐等小微企业达到200多家,村民增收900余万元。
在改造乡村之初,为了说服村民“冬天也可以做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师生组织开展了两次青少年训练营活动,给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带来了近2万元收入,让他们不禁惊叹:“冬天也能赚旅游钱,这个招支得好。”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赵家乡把打造“重庆青少年自然教育露营基地”作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重要项目,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此外,团队还根据赵家乡的资源特色,教授当地村民制作酵素面膜等特色产品、帮忙进行产品外包装等,有效利用农户周边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体验项目,增强农家乐吸引力,扩大村民的收入来源。这不仅让当地百姓能在家门口就业,也让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青少年训练营
为更好的助力产业振兴,提高“赵家”品牌知名度,让赵家乡走出去,团队提出了运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交易方式,即入驻携程、美团等平台。但平台收取的平台费压缩了村民的利润,为了最大化减少村民开支成本,旅游管理系师生为赵家乡农产品及农家乐的推广打造了一个微信公益性电商小程序——农旅融平台,并协助村民开创了微信旅游公众号——赵家乡文旅。游客可以通过农旅融平台提前预定农家乐住宿以及购买农产品,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土特产。村民们也可以通过赵家乡文旅介绍赵家乡的景观风貌、人文情怀、特色产品、民宿农家乐等来招徕更多的游客。网络营销推广不仅符合当代人的消费习惯,还帮助赵家乡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入。
“农旅融平台”和“赵家乡文旅”成果照片
传乡风,强化乡村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至今依然深深萦绕在国人的心中,竹编、粽编、陶艺,是一代代手艺人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传承乡土文化,也让游客融入当地生活,“智囊团”提出了可以依托赵家乡本土特色开展游客体验式活动,依靠特色编织工艺,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真正做到文旅结合。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的同时,编织出的工艺品还可放到电商平台售卖,为农民创收,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师生们还结合赵家乡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设计承建了白马山微型博物馆,在有限的空间里使用本土材料打造出了属于赵家乡的农耕文化,打造出一个认识植物、贴近自然的全新教育平台。
乡风文明的重点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启发他们自主建设自己的家园,提升自主治理的能力,促进赵家乡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在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师生的帮助下,赵家乡的村民逐渐转变观念,乡村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白马山微型博物馆
七年来,一批批重理工管理学院学子驻扎乡村振兴赵家乡工作站,立足本土特色,依托专业所长,为赵家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管理学院青年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力量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文章来源于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