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科发展动态分析(一)
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行政管理学起步于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当时通过翻译、引进国外学者的行政学著作,中国学者开始了自己的行政学研究。从 30 年代起,中国学者撰写的行政学著作陆续问世,张金鉴在1935 年撰写出版的 《行政学之理论与实际》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本行政学著作,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设立行政管理学课程,也成立了行政学的全国性组织。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都被迫中止。
1982年1月,夏书章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发出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呼吁,打破了30年中国行政学的沉寂局面,恢复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1983年,中国政治学会分别在上海举办了行政学讲习班,积极倡导行政科学的研究。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行政科学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和发展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985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标志着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学正式开始恢复。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行政管理专业开始在大学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1987年中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成立;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各地方行政管理学会也相继成立;1989年我国被国际行政学会和第21届会和亚太地区行政学会接纳为会员国,这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新的阶段。
时至今日,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得到蓬勃发展,本科生、研究生及MPA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创始人夏书章的研究成果为推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朱正威等一大批学者所做出的贡献为我国行政管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人名大学等行政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输送了优秀的人才,我国一大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毕业生。
二、我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价值贡献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理论工作者(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和实际工作音(实践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在内的全国性和许多区域性的专业性学术团体或组织,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民办院校开办了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了国家行政学院和20余所省级地方行政学院;出版了一大批行政学的学术论著、教材和刊物;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参加了国际性行政组织和地区性的国际行政组织;国际学术交往日趋紧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确立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
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和独立研究领域的地位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和科学管理权威系统的初步认同,人们认识到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应该投入资源的研究领域,也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具有自己研究范畴和方法的学术领域。
第二,基本确立了行政学研究的范畴和框架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其它国家及地区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基本上确立了以效率主义为中心的行政学逻辑和理论的起点,形成了以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监督、人事行政、行政改革与发展等为中心内容和范畴的学科框架体系。
第三,科学研究的分化和专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领导研究、政策分析、行政生态分析、行政心态分析、制度分析等,专门行政的研究如市政学、教育行政、卫生行政、交通行政等研究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学的课题日益社会化,行政学者开始关注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
第四,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这一重大命题
中国行政学界从一开始为自己设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的努力方向,这一命题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西方行政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意涵已超过或超越了对中国行政学自身的关怀问题。
第五,重视对行政改革现实问题的研究
自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恢复以来,相当一批行政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中,对政府职能配置的合理化、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廉政建设、机构改革、行政法治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广泛而有价值的研究,其中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在推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并被国家行政改革的规划和组织实施部门采纳。这是中国行政学研究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最佳体现。
总的来讲,行政学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